关于法律中规定减刑的限制条件有哪些的法律问题,北京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,给大家一些参考。
如果减刑不受限制,只对罪犯执行很短的刑期,就必然会降低刑法的威慑力,削弱一般预防的效果;而且也会因刑法执行时间过短而不足以消除罪犯的主观不良企图,而最终难以实现特殊预防的目的。那么,法律中规定的减刑的限制条件都有哪些呢?优律师马上为你做详细解答。
一、法律中规定减刑的限制条件有哪些
减刑虽有总量限制,但每次减刑还应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幅度内,避免一次减刑幅度过大。减刑的幅度应当根据不同的刑种和刑期加以确定。
根据我国刑法典第78条的规定,减刑的限度为: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,判处管制、拘役、有期徒刑的,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、2;判处无期徒刑的,不能少于13年;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典第50条第2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,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,不能少于25年,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,不能少于20年。
2014年2月中央政法委发布《关于严格规范减刑、假释、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》规定,职务犯罪、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、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,这三类罪犯判死缓入狱后,减刑后的最低刑期将比原来延长5年,最低不少于22年。
二、减刑的限制条件有哪些
减刑的间隔是指同一受刑人前后两次减刑的时间距离。对于同一受刑人前后两次减刑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,以便考察受刑人在前次减刑后是否又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。根据《关于办理减刑、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第3条的规定,对于被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,一般在执行1年以上方可减刑,两次减刑之间一般以间隔1年以上为宜。
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,一次减2年至3年有期徒刑之后,再减刑时,其间隔一般不得少于2年。
被判处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罪犯,可以参照上述规定,适当缩短间隔时间。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,可以不受上述时间的限制。
判处管制和拘役的罪犯,由于本身刑期较短,一般来说不存在二次减刑的问题,因而也就无所谓减刑的间隔。
罪犯在服刑期间其实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下减刑的,这样实际坐牢的期限就会比一开始判刑的期限要少一些。但此时要注意减刑的限制条件。减刑是激励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,继续努力改造的重要措施,但是减刑没有限度的,也起不到震慑犯罪的作用。
延伸阅读:- 赌博罪自首会减刑多少年 具体减多少刑期,由法院根据案件的量刑情节...
- 信用证诈骗罪减刑有什么条件 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、拘役、有期徒刑、无...
- 无期徒刑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有... 无期徒刑是介于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间的一种严...
如果你有其他关于法律中规定减刑的限制条件有哪些的法律问题,可以咨询北京刑事辩护律师张立文。
相关阅读
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、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
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、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